国民健康公共服务项目介绍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1059天前 | 7057 次浏览 | 分享到: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国民健康长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老百姓能否就近享有公平可及、普惠便利的防病治病和健康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健康中国行动战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助力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发起开展“国民健康公共服务”项目,同时设立“国民健康公共服务工作委员会”,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项目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在“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为了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出台《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

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开展15项重大专项健康行动,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实现促进全民健康的目标。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落实预为主方针、统筹解决当前人民健康突出问题的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也是顺应国际趋势、履行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

二、项目意义:

医疗设备短缺是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医疗设备投放捐赠等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设备装备水平。通过公益检测评估活动及健康教育活动,对国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缓解基层百姓看病难、盲目就医等问题,提高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国民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指导国民主动有效地维护和把握健康,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减少并发症,减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提供创新服务,促进国民健康,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健康需求。             

提供网络信息化技术服务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城市、健康区县、健康村镇建设,共建共享,促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政府提供全面、及时、精细化的决策预警服务及决策分析。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疗监管、提供决策支持。整合省、市、县、镇、村健康产业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让健康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项目内容:

  1、设备投放捐赠:

    健康扶贫是党和国家交给卫生健康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惠民政策,帮助政府摸清区域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对易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目前,全国各地县、镇、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但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医疗设备短缺是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基层医院设备装备水平,仅依靠传统的政府财政投入无法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配置的需要,更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组织及爱心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医疗资源、技术互补,解决老百姓“看小病远、看小病难”的问题,更好的为国民健康服务。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以科学检测评估为切入口,加强贫困地区健康促进,建立长效健康危险因素防控机制,以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为目标。针对健康城市、健康区县、健康乡村建设,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或贫困地区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设备投放捐赠活动。计划以区县为单位,根据地区人口数量、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及现状制定设备捐赠数量,以缓解基层医疗机构资金不足,设备短缺问题。并加大支持和指导力度,将贫困地区作为重点,全面帮扶,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2、健康教育培训: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使命,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追求之一。深围绕健康中国主题,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传播健康科学知识、普及自我健康技能提高专业队伍素质。紧紧围绕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区或村为基础,以重大卫生问题、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为重点,开展教育培训及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帮助国民树立健康意识,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梳理健康观念,规范健康行为,提高整体国民健康素养水平

根据地方需要,联合相关机构开展专业项目培训及适宜技术项目推广,培养和造就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和卫生职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技能,促进基层健康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工作需求及就业需求

3、检测评估:

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监测公众的健康状况,而针对个人或特定人群的健康评估和监测,既是健康管理服务的自身需要和特色,又可为公共卫生的公众健康监测提供支持和补充。依托技术前段的健康检测仪器,联合地方政府,在全国区域范围内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开展免费国民体质检测活动,对国民进行健康检测、风险评估、干预活动。对人体组织器官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对身体健康状况和患病风险,根据检测数据预测潜在病患危险因素和疾病发展趋势,给出科学健康的生活膳食指导及运动指导等方面的参考意见,并可辅助完成目标人群的电子档案建档、目标人群职业病监控、地方病、慢性病发展监控及健康管理等工作,帮助国民综合认识健康危险因素鼓励和帮助人们修正不健康的行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为各级组织和研究机构积累和提供相关人口健康信息。

    4、健康/技术服务:

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服务,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开展针对学生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慢病管理、老年健康促进及重大疾病防治等活动。大大降低疾病风险,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

构建“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引导优质健康资源下沉到基层、到农村、到家庭,联合地方政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互联网+健康管理新模式形成和应用,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满足政府及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5、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国家战略中的两大重要方向。“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任务更重。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再次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以企业衔接产业,在时代浪潮中承担责任与担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整合省、市、县、镇、村健康产业资源,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引导优质健康资源下沉基层,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