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及解读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1114天前 | 11300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完善了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要求。
  一是关于筛查视力不良与近视,完善中小学生视力定期筛查制度,更新筛查频率为每学年不少于2次,细化视力筛查年龄范围,补充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筛查方法及中小学生裸眼视力下降(≥4.9)筛查技术流程,增加无条件配备电脑验光仪的地区筛查近视方法。
  二是建立视力健康档案中更新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结果记录表》样式和内容。
  三是依据国家“双减”等多项新政策要求,分别对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媒体和社会团队等不同执行主体的技术措施进行补充完善。
  四是结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户外活动干预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明确提出“天天户外120,校内校外各60”的要求,即每天保证日间户外活动120分钟,分别落实在校内和校外,充分发挥课间10分钟、上下午各增加30分钟大课间、结伴同行上学(“健康校车”)等模式在近视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五是关于规范视力健康监测与评估,明确视力健康监测与评估人群,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流程图,强调动态连续监测和高危因素评价(含远视储备评价)的重要性。
  六是关于科学诊疗与矫治,补充对远视储备不足学生科学诊疗与矫治方法,同时强调发挥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指南》(更新版)提供了可推广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各地应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特点的近视防控措施和方法。同时,要综合使用,形成地方特色的近视防控行动方案。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导科学规范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技术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10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现根据国家“双减”等最新政策要求和国内外学术研究进展,对适宜技术指导要求进行更新调整,形成《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以下简称《指南》(更新版)。
  一、适用范围
  《指南》(更新版)适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目标读者为省、市、县各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人员。
  二、近视防控基本知识
  (一)名词术语。
  1.视力:又称视觉分辨力,是眼睛能够分辨的外界两个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力是随着屈光系统和视网膜发育逐渐发育成熟的,0~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新生儿出生仅有光感,1岁视力一般可达4.3(标准对数视力表,下同),2岁视力一般可达4.6以上,3岁视力一般可达4.7以上,4岁视力一般可达4.8以上,5岁及以上视力一般可达4.9以上。

健康中国